廣州站西的梅雨季,空氣黏稠得能擰出水來。雨水沿著「24go鐘錶」新換的雨棚邊緣連珠墜落,在水泥地上砸出深色的斑點。我,阿和,正盯著櫥窗裡那枚新上架的「青龍紀元」腕錶出神——墨玉般的陶瓷錶圈上,一條五爪青龍浮雕纏繞錶冠,龍鱗並非簡單雕刻,而是用我們獨創的「微蝕疊鍍」工藝,在鈦合金底胎上蝕刻出萬千細密鱗紋,再逐層電鍍上青金色澤。龍身隨光線流轉,鱗片竟如活物般開合起伏。這是阿清帶領團隊耗時兩年攻克的結晶,靈感源自西關大屋的百年磚雕,更是24go徹底告別「復刻」陰影的宣言。
「和哥!出事了!」小刀夾著一身水氣撞進店門,平板電腦幾乎戳到我眼前。螢幕上是瑞士頂級獨立製錶品牌「Horologium」剛發布的新品預告頁——「DRAGON SPHERE 龍魄寰宇」。高清渲染圖中,一條幾乎與「青龍紀元」龍鱗工藝如出一轍的青龍,盤踞在藍寶石水晶錶鏡之下!更刺目的是下方一行小字:「專利申請中:創新性龍鱗動態視覺結構(DVS)」。
「抄到咁足?連鱗片嘅開合動感都照搬?」小刀聲音發顫,「佢哋仲要搶註專利?」我渾身血液瞬間衝向頭頂,抓起手機就撥給阿清。電話那頭,她的聲音冷得像冰:「專利檢索結果出來了。Horologium一週前在日內瓦提交了PCT國際專利申請,覆蓋整個歐盟、北美和東亞。核心描述…」她頓了頓,一字一頓道:「與我們實驗室電腦裡被加密的工藝參數文件,相似度超過92%。」
工作室裡死寂。雨水敲打窗戶的聲音格外刺耳。阿清面前的電腦螢幕上,複雜的專利文件與我們內部技術文檔並列,那些獨創的參數組合、鍍層順序、蝕刻深度控制曲線…此刻成了對方專利申請書上冷冰冰的「創新」。老吳拿起放大鏡,仔細對比兩份文件上的工藝流程圖,佈滿青筋的手背微微顫抖:「蝕刻液溫度誤差控制喺±0.5°C…疊鍍真空度分三階梯調控…」他猛地抬頭,渾濁的眼裡燒著罕見的怒火:「呢啲微末功夫,係我哋用廢咗幾百塊鈦板,阿清睇住光譜儀幾百個鐘頭試出嚟嘅血本!佢哋點知?」
答案指向一場精心策劃的背叛。三個月前,工作室曾短暫僱用過一位瑞士籍華裔材料工程師,中文名叫李維安。他以「考察東方傳統工藝現代化轉型」為由加入,彬彬有禮,專業過硬,尤其對阿清的「微蝕疊鍍」工藝表現出近乎狂熱的鑽研精神。就在新品量產前夕,他以母親病重為由匆匆辭職返瑞。阿清調出伺服器日誌,一條觸目驚心的記錄赫然在目:李維安離職前夜凌晨三點,曾以超高權限登錄,下載了整個「青龍」工藝加密文件夾的離線副本。防火牆竟無報警——他使用了某種極其專業的數據封包偽裝技術。
「報警!告死佢!」小刀一拳砸在桌上,震得茶杯亂跳。阿清卻緩緩搖頭,臉色蒼白如紙:「專利戰,特別係國際專利,係燒錢嘅無底洞。Horologium有百年底蘊同頂級律師團。我哋嘅內部記錄…」她苦澀地閉了閉眼,「為了保密,當初很多關鍵實驗數據,只記在我個人筆記本和腦子裡,沒走正式研發存檔流程。電子證據鏈…不完整。」冰冷的現實像一盆冰水澆下。沒有鐵證,對方搶先註冊的專利,反而可能讓我們變成「侵權者」。
絕望之際,Victoria的越洋電話像一道閃電劈進陰霾。「Ah Wo, I’ve seen the news. That ‘Dragon Sphere’… it stinks.」 (阿和,我看到新聞了。那個“龍魄寰宇”…臭不可聞。) 她語速極快,「李維安?他在牛津材料系短暫訪學過,風評極差,因竊取同僚數據被勸退!聽著,專利搶注有個致命弱點——他們必須證明這項技術在申請日前,從未在全球任何地方公開過!阿清的工藝,有沒有…哪怕一絲痕跡,曾暴露在陽光下?」
一語驚醒夢中人!阿清猛地站起,衝向儲藏室深處那排落灰的硬碟架。指尖飛快掠過標籤:「2018-站西工藝交流會…2019-廣美產學研論壇…有了!」她抽出一枚貼著「2021.11 線上鐘錶極客論壇-技術沙龍」標籤的硬碟,灰塵在光線中飛舞。「那年論壇,我用匿名ID『Qing’s Forge』發過一個技術提問帖!」螢幕亮起,登入古老的論壇頁面。時間定格在2021年11月7日。用戶「Qing’s Forge」在一個關於「金屬表面微結構動態光效」的冷門討論串下,貼出了一段關鍵文字:
主題:鈦基底多層蝕刻疊鍍的光干涉臨界點控制?
實驗遇到瓶頸:嘗試在鈦合金上做深度梯度蝕刻(5-50μm),再分層電鍍Au/Cu/Ni。目標是讓表層金屬在不同角度光線下呈現「鱗片開合」視錯覺。但當蝕刻深度超過35μm,第三層鍍Cu時總是發生微裂!已試過:
真空鍍膜腔分段降溫(效果有限)
關鍵發現:蝕刻液必須保持恆定低溫(5±0.5°C),並在蝕刻後用超聲波導入離子鈍化液(配方:丙二醇基,含微量Ce鹽)預處理基底,才能承載深層疊鍍應力…
求教:有無更好的鈍化方案?或此路根本不通?
帖子下方只有零星幾條回覆,其中一條來自用戶「Marco_Milano」:「嘗試過離子濺射代替電鍍嗎?真空環境應力更可控。」而「Qing’s Forge」最後回覆:「感謝!但濺射設備成本超預算,暫不考慮。會再優化鈍化工藝。」——這條珍貴的記錄,比Horologium的專利申請整整早了兩年三個月!它像一枚埋藏在時間沙礫中的鉑金印記,清晰標註了工藝的核心突破點與時間錨點。
「得救了!」小刀激動得聲音變調。阿清卻異常冷靜,手指飛快操作:「這只是論壇截圖,證明力薄弱。需要公證過的網絡存檔證據鏈!」她立刻連線遠在日內瓦的Marco。螢幕那頭,Marco背景是華麗的古典書房,他聽完來龍去脈,眼神銳利如鷹:「Leave it to me. (交給我。)」他當即拿起加密電話,用流利的意大利語急速交談。十分鐘後,他露出勝券在握的微笑:「日內瓦專利局檔案館的『Wayback Machine』全球網絡存檔庫權限,搞定了。他們會立即調取並公證2021年11月該論壇頁面的完整快照。這份證據,足夠把Horologium的專利打成篩子!」
決戰在日內瓦鐘錶沙龍的專利異議聽證會上。Horologium的金牌律師團西裝筆挺,氣勢逼人,宣稱「DVS技術」是劃時代原創。當我們委託的瑞士律師出示那份經過權威公證、清晰顯示「Qing’s Forge」2021年發帖記錄的網絡存檔文件時,對方律師臉上的血色瞬間褪盡。更致命的一擊來自證人席——Victoria以牛津大學教授身份出席,展示了她團隊對「微蝕疊鍍」與「DVS」的技術對比報告:「兩者核心參數高度重合,而公開證據顯示,這項技術的源頭在中國廣州,遠早於Horologium的申請日。這不是創新,是系統性的技術剽竊與專利搶注!」她的聲音鏗鏘有力,迴盪在莊嚴的聽證廳。
硝煙散盡,Horologium的專利申請被正式駁回。走出會場,日內瓦湖的風帶著涼意。小刀對著湖面狠狠揮拳:「贏了!」阿清卻靜靜望著湖上天鵝,側臉映著波光:「贏了一仗而已。真正的戰場,在我們自己手裡。」她遞給我一疊文件——「24go全球專利佈局計劃書」。核心技術的每一道工序、每一項參數,都將被拆解、註冊、編織成密不透風的知識產權堡壘。
回到站西,雨季已過,陽光熾烈。老吳坐在店門口的老位置,慢悠悠泡著一壺陳年普洱。他面前攤開著那本已被翻得卷邊的「青龍紀元」工藝圖冊。見我回來,他沒問結果,只是用竹鑷子夾起一枚芝麻大小的龍鱗樣本,湊到眼前。陽光穿透鱗片邊緣細若髮絲的蝕刻縫隙,在他滿是皺紋的臉上投下流動的金斑。「睇真啲,」他渾濁的眼珠在放大鏡後閃著光,「真功夫唔怕人偷。偷得走參數,偷唔走呢度——」他枯槁的手指點了點自己的太陽穴,「同埋度——」又點了點心口。
店內,阿清正通過視頻與Marco團隊討論「微蝕疊鍍」技術授權生產線的細節。小刀則眉飛色舞地向一位杜拜客戶展示「青龍紀元」特別版——錶盤底蓋鐫刻著這場專利戰的勝訴日期與「Guangzhou Origin」字樣,成了最硬核的限量背書。
我拿起櫃檯上那枚歷經風波的「青龍紀元」,高仿手錶冠上的龍首威嚴依舊。指腹撫過微涼的龍鱗,那些細密起伏的觸感,彷彿是無數個日夜裡顯微鏡下的焦灼、蝕刻槽邊的汗水、還有阿清鍵盤上飛舞的指尖所共同鑄就的密碼。真品與仿製的古老迷局之外,一場新的戰爭已然鳴鑼——這一次,我們不再複製別人的榮光,而是用淬火的技藝與縝密的智慧,在世界的錶盤上,刻下站西的經緯與尊嚴。遠方傳來火車進站的汽笛聲,悠長而渾厚,如同這條街巷深處,永不熄滅的齒輪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