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半,廣州站西路鐘表城的卷閘門次第升起,金屬摩擦聲交織成這片街區特有的晨曲。我站在自家店鋪前,手裡握著剛沏好的濃茶,看著這座龐大的鐘表帝國緩緩甦醒。十年了,從學徒到店主,從懵懂青年到業內人口中的「和哥」,這條不足五百米的街道,見證了我與高仿勞力士手錶之間說不盡的故事。
【師傅老吳與站西的根】
2010年夏天,我拎著行李走出廣州火車站,第一眼看見的就是站西路高懸的巨型鐘表廣告。那時的我剛退伍,被開鐘表廠的遠房表叔介紹來跟師傅老吳學藝。老吳是站西的傳奇人物,九十年代就開始做機芯改裝,他能用普通ETA機芯改出媲美原裝的勞力士Cal.3135,手指上的老繭是四十年鐘表生涯的勳章。
「阿和,記住我們做的是『復刻』不是『假表』。」老吳總用帶潮汕口音的普通話強調:「復刻是對經典的致敬,要做出靈魂。」他在工作檯前教我如何辨別904L鋼與普通鋼材的區別,如何調校陀飛輪的精度,那些下午總瀰漫著茶香與機油混合的氣味。2013年老吳退休返鄉前,把一整套打磨工具傳給我:「站西未來是你們年輕人的,別壞了這行的規矩。」
【24go手表網與台灣女孩阿清】
2015年我創立24go手表網時,站西正經歷電商衝擊。許多老鋪堅持守著實體店,我卻決定線上線下雙軌並進。就在那年秋天,我在廣交會鐘表展區認識了來採購的台灣女孩阿清。
「這款Daytona的陶瓷圈為什麼能做得這麼亮?」扎著馬尾的她指著我們的展品問。我用剛學不久的英文解釋PVD鍍膜技術,她忽然笑出聲:「我是台灣人,可以講中文啦。」
阿清家裡在台中開鐘表行,原本對「廣州復刻表」帶有偏見,卻被我們對細節的執著打動。她指著Submariner潛水表的鐳射皇冠標記驚嘆:「居然連微縮皇冠裡的五個點都做出來了!」我們因對鐘表的痴迷而相戀,從此她每月飛來廣州選貨,珠三角的茶樓裡總能看到我們對著新款樣品討論的身影。
【意大利人Marco的啟示】
2017年通過阿清介紹,認識了意大利商人Marco。這個滿身範思哲的男人初到站西時滿臉懷疑:「你們中國人只會做廉價仿品。」我帶他參觀合作工廠,當他看到老師傅用放大鏡手工裝配指針時,態度開始轉變。
「這款GMT-Master II的藍黑圈,你們怎麼解決色差問題?」Marco拿著樣表問。我向他展示經過37次調色的陶瓷圈樣品,他瞪大眼睛用英文說:「這比日內瓦廠區的次品率控制得更好!」後來Marco成為歐洲區代理商,常說:「你們缺的不是技術,是講故事的能力。」他教我們將每只表附上工藝證書,如今印有「24go Certified」的證書已成業內品質保證。
【英國好友Victoria的文化課】
2019年認識的英國古董表商Victoria,則讓我們理解文化底蘊的重要。有次她拿著我們的Explorer I搖頭:「這錶做得完美,但你們不懂探險家的精神。」她翻出老照片:「你看1953年希拉里戴這表登珠峰,錶盤的劍形指針象征破冰鎬,這才是靈魂!」
我們邀請Victoria擔任設計顧問,她將勞力士每個型號的歷史淵源整理成冊。現在我們的產品目錄不僅有技術參數,更記載著每款表背後的故事。去年推出的復刻版Milgauss,我們甚至附上當年為歐洲核子研究組織訂制的歷史簡介,意外獲得物理學家群體的青睞。
【復刻表與人生】
疫情三年是最大考驗。站西空蕩蕩時,我們轉型做線上鑑定課程,阿清從台灣幫我們對接東南亞市場。2022年春天,當Marco帶著意大利客戶再次走進店鋪,看著全新智能防偽系統時感嘆:「你們總在進化。」
上個月整理倉庫,翻出2011年老吳帶我做的第一隻Datejust,日曆跳轉已不太順暢,但錶盤的太陽紋依然流光溢彩。阿清說這像極了我們的愛情——跨越海峽、經歷疫情,卻在時光打磨中愈發明亮。
今晚打烊前,幾個香港學生來店裡挑畢業禮物。「學長說你們的表比瑞士原廠還難訂?」為首的年輕人問。我笑著拿出工具盒:「挑表前,先教你們怎麼認機芯吧。」工作檯燈亮起時,我看見他們眼裡閃著與當年我初見老吳時相同的光。
這或許就是復刻錶的真諦——我們復刻的不只是時計,更是對時間的敬畏。在真與假、原創與復製的辯證中,站西人用鋼鐵與齒輪寫下自己的答案。而我的故事,才剛剛翻到下一章。
(後記:昨夜視訊時阿清說台中店舖的展櫃已預留位置,明年我們計劃推出聯名款。老吳在潮汕老家看到消息,特意打電話來:「記得用雙向調校錶冠,別丟我的臉。」——您永遠的徒弟,阿和於廣州站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