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和(24go手表網廣州站西店負責人)
珠江的晨霧還未散盡,激光雕刻機已在904L鋼表殼上鐫刻出第137道紋路。我舉起放大鏡,檢視著蠔式表帶的每個鏈節——這批要發往台北的特別版高仿手錶,暗藏著我們與台灣合作研發的防偽微刻技術,在陽光下會顯現出蝴蝶蘭與木棉交纏的圖案。
【老吳的遺產】
2011年師傅老吳教我打磨表針時,總要唱粵劇《帝女花》來計時:「每句唱詞正好3.5秒,轉三圈剛好抛光到位。」他退休時留給我壹本泛黃的筆記,扉頁寫著「精度就是誠意」,內頁密密麻麻記錄著1960年代以來勞力士各系列的改進細節。
最珍貴的是2014年他帶我複刻6062星象表,我們用電腦建模重現當年手工雕刻的星空盤時,老人突然流淚:「原來日內瓦的師傅也在月亮背面藏了簽名。」從那時起,我們每款表都會在隱蔽處刻上「廣州站西」的篆體徽記,不是為了仿冒,而是向匠心致敬。
【海峽雙城記】
與阿清的緣分始於壹場誤會。2016年她來站西採購,誤將我們的實驗室當成洗手間,撞見我正在調試新壹代陶瓷圈。「這顏色比原廠更接近天空藍!」她舉著表盤對準窗外的廣州塔,眼睛亮得像鑽石——後來才知道她是台大材料學博士,家裡三代都在台中做鐘表貿易。
我們的戀情在兩岸實驗室之間生長。她帶來台灣清華大學的鍍膜技術,我貢獻廣州軍工廠的鋼材渠道。2018年「山竹」颱風襲粵時,我們視頻通話36小時聯手計算潛水表抗壓系數,顯示屏兩端同時響起歡呼的那壹刻,電腦彈出颱風警報解除的消息。
【Marco的文藝複興】
意大利人Marco總說我們的表「有達文西手稿的靈魂」。他去年帶來壹只泡過海水的古董水鬼,機芯早已珊瑚化。我們用CT掃描重現原始結構時,意外發現勞力士在1953年隱藏的防水秘技——現在這個設計成為我們潛水表系列的標配,日內瓦的收藏雜誌稱其為「東方的神秘饋贈」。
最震撼的是他提供的1972年麥士米蘭日誌型原始設計圖,羊皮紙上還有當年的咖啡漬。我們複刻時特意保留表盤上的歲月痕跡,Victoria看見成品時驚歎:「這不是複刻,是時間的轉世。」
【Victoria的貴族美學】
英國的Victoria女士教我們「貴族氣質藏在收邊裡」。她拿著1920年的單片鏡指出我們切邊的角度偏差:「勞力士的倒角不是45度而是45.5度,多出的0.5度是留給光線跳舞的空間。」現在我們的每個表殼邊緣都經過特殊處理,在特定光線下會呈現彩虹般的光暈。
她去年聖誕寄來壹盒18世紀的制表工具,附信寫著「該讓東方匠人觸摸歐洲啟蒙時代的溫度」。我們用這些工具製作的懷表系列,現在成為歐洲博物館的收藏品,每隻表都配有中英雙語的傳承證書。
【疫情中的創新】
2020年封城期間,我們透過阿清搭建的跨境雲端協作平台,讓台中老師傅遠程指導廣州學徒。最難忘的是複刻1655探險家系列時,兩地工匠同時在鏡頭前進行夜光塗層作業,屏東的螢光粉與廣州的超級螢光材料在屏幕上交彙出奇妙的光譜。
現在我們的「海峽系列」採用雙認證機制,表殼底蓋同時鐫刻廣州質量檢測中心與台灣精密儀器中心的認證編碼。上月日內瓦鐘表大展上,這個設計被評為「疫情時代最溫暖的創新」。
【時光的饋贈】
今夜調試新到的五軸機床時,突然收到阿清發來的量子鐘同步數據。她父親在台中為我們校準天文台級機芯,發現兩地時間誤差僅0.0003秒。郵件末尾附言:「爸說下次要教妳用日月潭水做防霧處理。」
窗外飄來煲仔飯的香氣,意大利客戶發來的新訂單在打印機簌簌作響。牆上的世界時區鐘顯示著四地時間:廣州、台北、米蘭、倫敦的指針在表盤上織出無形的經緯線。
(剛完成Marco訂制的「教父五十週年紀念版」,在龍頭內側隱藏了馬龍·白蘭度的手寫簽名縮微雕刻。阿清發來台中店舖的實景照片,櫥窗裡我們的並列表在海峽兩岸同時轉動著相同的節奏。)
時光如水,精密度舟。在齒輪咬合的微響中,我們擺渡著跨越山海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