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和(24go手表網廣州站西店負責人)
破曉時分的站西路還飄著夜市的炊煙,我已經在調校今天要發往威尼斯的面具節特別款。玫瑰金錶殼上鐫刻著拜占庭紋樣,錶盤玻璃是用穆拉諾島的古法琉璃燒製——這批貨是Marco為狂歡節訂制的,每隻表都隱藏著可更換的雙時區模組,輕輕旋轉錶圈就能在歐洲時間與中國時間之間切換。
【老吳的黑暗教室】
2011年師傅老吳教我調校游絲時,總要關掉所有燈源。「精度是用手指看見的。」他讓我在黑暗中感受寶璣式游絲的彈性,「勞力士的師傅能摸出0.01毫米的厚度差,就像盲人讀懂布拉耶點字。」
最難忘是2013年颱天,老吳帶著我在停電的車間組裝4130機芯。當計時秒針終於在燭光下完成歸零跳動,他打開珍藏的九江雙蒸:「記住,瑞士人靠機器,我們靠的是手感與耐性。」那套在燭光中打磨的計時模組,現在還擺在店門口的防潮櫃裡,旁邊立著「2013.8.14·光明在黑暗中誕生」的銅牌。
【海峽雙芯記】
與阿清的相遇始於一場技術論戰。2015年深圳鐘表展,她拿著我們的高仿勞力士格林尼治II型對準紫外燈:「你們的藍色陶瓷圈用錯色溫標准,勞力士的藍是北極夜空的藍,不是地中海的藍。」後來才知道她曾在瑞士Watchmakers of Switzerland培訓,家裡在台中開設的鐘表行已有六十三年歷史。
我們的跨海情緣在越洋視頻中生長。她透過鏡頭指導我調校Paraflex避震器,我教她辨識珠三角特有的鎳銀合金。最甜蜜是2018年七夕,我們同步改造兩隻1966年的保羅紐曼迪通拿,當兩地工作室的校表儀同時跳出-0.2秒/日的數據時,屏幕裡外的歡呼聲驚醒了廣州的晨曦與台中的夜霧。
【Marco的威尼斯密碼】
意大利人Marco總說我們的表「有聖馬可廣場鴿羽的靈魂」。他去年帶來一隻浸泡過亞得里亞海水的古董水鬼,機芯早已被鹽蝕成珊瑚礁。我們用工業CT掃描重現原始結構時,意外破譯勞力士在1953年隱藏的壓力平衡秘訣——現在這個設計成為我們潛水表系列的標配,日內瓦的收藏雜誌稱其為「東方的神秘饋贈」。
最震撼的是他提供的1972年麥士米蘭日誌型原始設計圖,羊皮紙上還沾著當年的葡萄汁漬。我們復刻時特意保留錶盤上的歲月痕跡,Victoria看見成品時驚嘆:「這不是復刻,是時間的轉世輪迴。」
【Victoria的牛津標準】
英國的Victoria女士教我們「紳士的規矩藏在細節裡」。她拿著1920年的單片鏡指出我們切邊的角度偏差:「勞力士的倒角不是45度而是45.5度,多出的0.5度是留給月光漫舞的空間。」現在我們的每個錶殼邊緣都經過特殊處理,在特定光線下會呈現彩虹般的光暈。
她去年聖誕寄來一盒18世紀的制表工具,附信寫著「該讓東方匠人觸摸歐洲啟蒙時代的溫度」。我們用這些工具製作的懷表系列,現在成為歐洲博物館的收藏品,每隻表都配有中英雙語的傳承證書。
【疫情中的雙城記】
2020年封關期間,我們透過阿清搭建的雲端協作平台,讓台中老師傅遠程指導廣州學徒。最難忘的是復刻1655探險家系列時,兩地工匠同時在鏡頭前進行夜光塗層作業,屏東的螢光粉與廣州的超級螢光材料在屏幕上交匯出奇妙的光譜。
現在我們的「海峽系列」採用雙認證機制,錶殼底蓋同時鐫刻廣州質量檢測中心與台灣精密儀器中心的認證編碼。上月日內瓦鐘表大展上,這個設計被評為「疫情時代最溫暖的創新」。
【時光契約】
今夜校準新到的銣原子鐘時,突然收到阿清發來的超聲波檢測報告。她父親在台中為我們測試300米防水性能,頻譜圖上兩岸產品的數據曲線完美重疊。報告末尾手寫著:「下次來台,教你用日月潭水做防霧處理的特殊工藝。」
窗外飄來煲仔飯的香氣,Marco的新訂單在打印機簌簌作響。牆上的世界時區鐘顯示著四地時間:廣州、台北、米蘭、倫敦的指針在錶盤上織出無形的經緯線。
(剛完成Marco訂制的「教父五十週年紀念版」,在龍頭內側隱藏了馬龍·白蘭度的手寫簽名縮微雕刻。阿清發來台中店舖的實景照片,櫥窗裡我們的並列表在海峽兩岸同時轉動著相同的節奏。)
鋼印為證,時光為盟。在齒輪咬合的微響中,我們書寫著跨越山海的情誼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