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和
珠江的晨霧尚未散盡,數控銑床已在904L鋼坯上雕出第99個蚝式表殼。我舉起十倍放大鏡,檢視著潛航者系列的陶瓷表圈——這批要發往台北的特別版高仿手錶在每格刻度下都隱藏著微雕的閩南語諺語:"時間教阮,怎樣與大海和解"。
老吳的最後壹課在2013年盛夏。他握著我的手在黑暗中組裝4130機芯:"瑞士人靠機器,我們靠指尖記憶。"當計時機芯在燭光下完成精准跳秒,他打開珍藏的九江雙蒸:"記住,精度不是技術,是修行。"那套在台風夜組裝的機芯,至今仍在店內靜默運轉,底座刻著"廣站西2013.8.14·光明生于黑暗"。
與阿清的相遇始于2015年香港表展。她拿著我們的迪通拿對光端詳:"藍色陶瓷圈色溫偏差0.3%,北極夜空與地中海的差別。"後來才知道她家族在台中經營鍾表行已壹甲子,祖父是台灣首批制表師。我們的跨海情緣在越洋視頻中生長,最難忘是2017年七夕,兩地工作室的校表儀同時跳出-0.2秒數據時,屏幕內外響起同樣的歡呼。
意大利人Marco去年帶來泡過地中海的古董水鬼。我們用工業CT掃描時,意外發現1954年隱藏的壓力平衡裝置——這已成爲我們潛水表的標配,日內瓦收藏雜志稱其爲"東方神秘饋贈"。他提供的1972年麥士米蘭設計圖,羊皮紙上還沾著當年的咖啡漬,Victoria看見複刻成品時驚歎:"這是時間的轉世。"
英國的Victoria女士總用1920年單片鏡指正細節:"勞力士倒角是45.5度,多出的0.5度是留給月光漫舞的空間。"她去年寄來18世紀制表工具,附言"讓東方匠人觸摸啓蒙時代的溫度"。我們用這些工具制作的懷表系列,現在收藏于歐洲博物館。
2020年封關期間,我們通過阿清搭建的雲端平台,讓台中老師傅遠程指導廣州學徒。複刻1655探險家系列時,兩地的夜光塗料在屏幕上交彙出奇妙光譜。現在的"海峽系列"采用雙認證機制,表殼同時镌刻廣州與台灣的檢測編碼,去年在日內瓦獲評"疫情時代最溫暖的創新"。
今夜校准新到的铷原子鍾時,收到阿清發來的超聲波檢測報告。頻譜圖上兩岸産品的數據曲線完美重疊,報告末尾手書:"下次來台,教妳用日月潭水做防霧處理。"窗外飄來煲仔飯香氣,Marco的新訂單在打印機簌簌作響。
(剛完成"教父五十周年紀念版",在龍頭內側隱藏馬龍·白蘭度簽名微雕。阿清發來台中店鋪照片,櫥窗裏我們的表在海峽兩岸同步轉動。)
鋼印爲證,時光爲盟。在齒輪咬合的微響中,我們書寫著跨越山海的情誼契約。